第(1/3)页
儒门天下内所出的学生已然是真如其名一般,遍布了整个天下。
其门内,被赵元分作文武二阁。
文阁,由通读了万卷经书、明悟了浩然正气的李弘毅所统御。
武阁,则归在何名韬管治。
文武二阁之上,则为教统赵元。
何名韬不必多说,其武艺强横,以往几乎只是略微差于赵元。
而在赵元将一颗浩然正气的种子埋入其心间后,其亦是生出文心,打破武道桎梏。
更是在几战之中,为大蔡斩杀过几位巫师。
其能够成为武阁掌阁,也算是名副其实。
而李弘毅之所以能够胜过一众朝中大儒,成为文阁掌阁。
便是因为在追随了赵元之后,未有跟随修习赵元一身武艺。
更是拒绝了蔡宁睿的招揽,反而是在书馆的一侧厢房内苦读十二载。
除却日常生理所需用度,其余时间全然在读书。
其本就见证了赵元颂咏“正气歌”,而丹青剑生的场景。
经过了赵元的解释后,也使得他越发坚信赵元的力量并非来自武道,而是信念。
于是乎,在十二载后。
李弘毅阴神白日出窍,于春雷之间连渡六劫。
其以万卷经策,自行编纂出一策名为《一笔定千秋》的入道正法。
这门入道正法并不算是正统,毕竟其主修并未神魂法力,而是孕养心间浩然正气。
就连赵元,也在之后修行了此法。
而在近十年内,大蔡之中所出文武状元,也几乎全为儒门天下的门生。
不仅如此,就连儒门天下初立之时,蔡宁睿便亲自到场,并为其挥笔写下牌匾。
上书“大蔡学宫”,对于无数人而言,便是极大的荣耀了。
只是赵元并不看重,只是在这学宫的上方,又写了一行更大的“儒门天下”。
但至此,“学宫”二字,也几乎就成了儒门天下的代称。
也不由使得天下百姓贵绅,几乎是都想将家中子嗣送往凤新郡,拜入学宫之中。
只可惜在近些年来,虽说赵元招揽了不少民间潜藏的能人大儒。
但对于学生的数量而言,依旧只是杯水车薪。
赵元并不亲自教授弟子,而是制定学宫规矩和学制。
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,文武二道,注定只能通晓一科。
而赵元要做的,便是为武科学生制定一系列的课程,使得这些学武之士懂得不可以武犯禁、不可欺凌弱小等道理。
文科学生,则是清廉、爱民、敬畏等。
只是这些年来,随着天下太平,大蔡也从此前的贫困逐渐富裕起来。
由于气候和土地的问题,大蔡的百姓但凡只要勤劳一些,便不会缺吃少喝。
加上赵元脑子里还存在着谢缺的记忆。
这就使得学宫中的教本内,不仅是单调枯燥的之乎者也。
也还有大量和农业、渔业相关的内容。
赵元深知,民生方为国之本。
就连在学宫内部,都有着千亩良田。
这些田地,便是让其内学生体会劳作之艰辛,并且从实践中学到大量农业知识。
无论文武,都有大量的实践课程。
所以这些年来,从儒门天下走出的官员几乎都是能做实事。
而且大蔡本就富庶,南方大部份区域并无寒冬酷暑,丰沃的土地能够使得粮食一年四收。
西北近乎无尽的草原成为了天然的牧场。
不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,在十多年间都在飞快的发展着。
发展,便滋生了腐败。
在新朝第十五年,赵元再设学宫监司,专为监管从学宫内走出的学生言行。
监司一职,只有学宫的毕业生考上举人,方才有资格报名。
由赵元亲自培训,天子亲封亲敕,可拥有彻查所有官员的权力。
在赵元的浩然心的洞察之下,一切心思皆是无可所避。
这也使得监司之中,也做到了真正的铁面无私。
只是很可惜,赵元想要打造的理想国终究还是距离他的想法永远差上那么一步。
最近的几年间,监司被腐化、堕落的也不在少数。
这些人可能在初入学宫之际,正义凛然。
但随着时间的变迁,人心也是变动。
也正因如此,赵元甚至不惜亲自下场,彻查出了两起一品大员贪腐之事。
此事一出,这不由得让蔡宁睿的面子上也有些挂不住了。
毕竟这二位一品大员,皆是当初随其起义之士。
不仅如此,朝廷之内诸多官员也迫于压力,开始呼喊起“撤掉学宫”的口号了。
蔡宁睿如今虽说已年近七十,但由于修习了一些道法的缘故,身子骨还算硬朗。
第(1/3)页